首页>心灵地产> 千年回首
居易国际欢迎您光临本站!
千年回首
风情中华
心灵溯源
地产回归
心灵和谐
体系建设
快速导航
中国民居

中国民居的类型和特色

 中国在先秦时代,“帝居”或“民舍”都 称为“宫室”;从秦汉起,“宫室”才专指帝 王居所,而“第宅”专指贵族的住宅。汉代规 定列侯公卿食禄万户以上、门当大道的住宅称 “第”,食禄不满万户、出入里门的称“舍”。 近代则将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统称为民 居。

中国民居发展简述
中国木构架体系的房屋在新石器时代后期 就已经萌芽。公元前5000~前3300年的浙江省 余姚县河姆渡文化第四层遗址反映出当时木构 技术水平。公元前第 5千纪的陕西省西安半坡 遗址和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显示了当时村 落布局和建筑情况。河北省藁城县台西商代居 住建筑遗址和河南省安阳殷墟宫殿遗址,说明 依南北向轴线、用房屋围成院落的中国建筑布 局方式已经萌芽。陕西省扶风发掘的周原建筑 遗址更证明了公元前11世纪时四合院布局已经 形成。春秋时代士大夫阶级的住宅在中轴线上 有门和堂。大门的两侧为门塾。门内为庭院, 院内有碑,用来测日影以辨时辰。正上方为堂, 是会见宾客和举行仪式的地方。堂设有东西二 阶,供主人和宾客上下之用。堂左右为厢,堂 后部为室。汉代住宅有前后堂,贵族住宅还有 园林。平民有“一堂二内”的住屋形制,贱民 更有“白屋之制”,而豪强地主则筑“坞壁” ──有坚固防卫设备的住宅。从四川汉墓的画 像砖、山东的画像石以及安平汉墓壁画等间接 材料上可以看出,汉代住宅有门有堂之外,还 有回廊、阁道、望楼、庖厨以及园林等。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大住宅仍沿用前后堂制,第宅内 有廊、庑、楼阁、园林等。唐代六品以上官员 的住宅通用乌头门,敦煌石窟壁画上的唐代大 型住宅平面为长方形,外环墙壁或廊庑,房屋 多为三开间,明间开门,堂和大门间有回廊相 连。从《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等画 面上可以见到宋代的农村茅屋、城镇瓦房等各 种住宅和穹庐、毡帐形象。屋顶已有多种形式, 细部、装修等也很丰富。元代住宅除从永乐宫 壁画上略有所见外,北京考古发掘出的后英房 元代住宅遗址中有“工字厅”形制。明代在第 宅等级制度方面有较严格的规定。一二品官厅 堂五间九架(见大木作),下至九品官厅堂三 间七架;庶民庐舍不逾三间五架。江苏、浙江、 安徽、江西、山西等省均遗存有完好的明代住 宅。清代对于住宅的等级限制略有放松,对房 屋架数没有规定。清代住宅遗存尚多,且在继 续使用。近百年来民间建造住屋仍多沿用传统 方法,采用木构架庭院式,甚至当前农村中修 建住宅,有不少还采取传统形式。另一方面,至 迟从战国末年起,“风水”说开始对建造住宅 从选地布局到房屋朝向、尺寸等产生影响,其 中也不乏一些以“风水”面貌出现的合理因素。 《鲁班经》是中国古代阐述造屋的书,谈风水处 颇多,在民间广为流行,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民居的类型

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现存的民间住宅类型, 可归纳为下列六类。

木构架庭院式住宅 中国传统住宅的最主 要形式,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 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 使用。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单体,在南北 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对 峙建东西厢房,形成次要的东西向轴线。由这 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 “三合院”。较大住宅可沿纵轴线设两个、三 个以至多个这种“一正两厢”,形成多进院。 更大的住宅可以几个多进院并列,并附有花园。 正房的间数必须为奇数,而且明间宽于次间, 门开在明间,以突出中轴线。正房或正厅无论在 尺度上、用料上、装修的精致程度上都大于、 优于其他房屋。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妇 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符合中国封建 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 法要求。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全国城镇乡村, 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 具特点。

四合院 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河北、山 东和东北地区也居住这种房屋。北京的四合院住 宅又称“四合房”,完全按上述原则布局。以三 进院的四合院布局为例,因受“风水”说的影响, 大门不开在轴线上,而开在八卦的“巽”位或 “乾”位。所以路北住宅的大门开在住宅的东南 角上,路南住宅的大门开在住宅的西北角上。

大门内外设影壁。进门为第一进院,坐南朝 北的房称南房,作外客厅和杂用。在中轴线上开 二门,通常做成华丽的垂花门。二门以内为第二 进院,即主要的院子,坐北朝南的北房为正房,是 全宅中最高大、质量最好的,供家长起居、会客 和举行仪礼之用。正房一般为三开间,两侧各有 一或二间较为低小的耳房,通常作卧室用。正房 前左右对峙的东西厢房,通常供晚辈居住或作饭 厅、书房用。东厢房的耳房常作厨房用。从垂花 门到各房有廊互相连通。从东耳房夹道进后院 ──第三进院,这排房称后罩房,供老年妇女居 住和存放东西用。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的院 子比例大小适中,冬天可日照入室;庭院是户外 活动场地。东北地区的四合院,院子更开阔,以 便更充分地接受日照。山西、陕西等地的院子则 较狭窄,是为了防避过多的西晒。“四合院”房 屋结构为抬梁式构架,屋顶苫背极厚,上铺阴阳瓦。 山墙和后檐也是很厚的砖墙或土坯墙。前檐下部 为坎墙,上部为窗。室内为砖墁地。平面布局和 建筑做法都考虑到适应北方比较寒冷干燥的气候。

“四水归堂”式住宅 江南地区的住宅名称 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 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 (“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 雨水都流入天井)。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第一 进院正房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 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房子多为楼房,天井 更深、更小些。“四水归堂”式住宅的单体建筑 也是奇数开间结构为穿斗式构架,墙壁底部常用 石板墙,其余用空斗砖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多刷 白色,并有各种式样的防火山墙。前檐全为木装修。 屋顶无苫背,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以适 合江南温湿的气候。江南水乡住宅往往临水而建, 前门通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头,供洗濯、汲水 和上下船之用。

“一颗印”式住宅 云南省的“一颗印”式 住宅可以作这类住宅的代表,在湖南等省称为 “印子房”。这类住宅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 大致相同,只是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一颗 印章状。“一颗印”式住宅平面布局虽然单调但 因多为楼居,正房与厢房大小高低颇有变化,构 成具有风采的形体。“一颗印式住宅单体建筑为 木构架,土坯墙,多绘有彩画。

大土楼 闽西(中国福建省西部)客家人聚 族而居的围成环形的楼房(图 2闽西客家楼房), 内包庭院,一般为 3~4层,最高为6层。大环形 土楼占地直径最大的达70米,可住50多户人家。 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房屋。 楼房外墙夯土厚度1~1.5米。结构为木构架。内 檐木装修讲究,有线条优美、出檐很深的瓦屋顶。 底层和二层朝外都不开窗,多用作仓库。三层以 上开小窗多用作居室。大门牢固,上设防火水幕, 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造独特的 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窑洞式住宅 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陕西、 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利用黄土壁立 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这种窑洞节 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 用。窑洞一般可分为三种。靠山窑 利用垂直土 壁面开洞,向纵深挖掘,进深最大的可达20米。也 可以数孔并列,互相穿套;或叠层开挖,宛如楼 层。

平地窑 在平地上按需要的大小和形状,垂 直向下挖出深坑,成为院子,再从坑壁向四面挖 靠山窑洞,布局原则同四合院。入口处挖成隧道 式的或开敞式的阶梯通出地面。院子内设渗井排 水。窑洞顶上是自然地面,可以行人走车,也可 耕种,节约土地。

干阑式住宅 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东、 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住宅形 式。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独 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 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 扰。傣族竹楼以具有家庭活动、多功能的平台为 特点。当地称平台为“展”。景颇族竹楼以长脊 短檐式屋顶为特色。壮族的“麻栏”则比较接近 木构建筑。

碉房 青藏高原的住宅形式,当地并无专名, 外地人因其用土或石砌筑,似碉堡,故称碉房。 碉房一般为2~3层。底层养牲畜,楼上住。平面 多为外部一大间,内套两小间,层高较低。结构 为一间一根柱,俗称“一伞”。外墙下宽上窄, 有明显收分,朝南卧室常开大窗,实墙都是材料 本色,外观朴素和谐。厕所常设在楼上,并向外 悬挑。大型碉房内有小天井采光,高的达4~5层。 有一种高20~30米的高碉,作为储存贵重物品和 眺望守卫之用。

毡帐 过游牧生活的蒙、藏等民族的住房形 式,是一种便于装卸运输的可移动的帐篷。

蒙古包 蒙古族住的毡帐称“蒙古包”,平 面多圆形,用木枝条编成可开可合的木栅做壁体 的骨架,用时展开,搬运时合拢。用细木椽组成 穹窿顶的木骨架,用牛皮绳绑扎骨架。用绳索束 紧骨架外铺盖的羊皮或毛毡。小型的毡帐直径为 4~6米,内部无支撑,大型的则需在内部立2~4 根柱子支撑。毡帐的地面铺有很厚的毡毯,顶上 开天窗,地面的火塘、炉灶正对天窗。

帐房 藏族住的毡帐称“帐房”,帐篷是用 黑牦牛毛织成的。帐篷内立几根木柱支顶,四周 用牦牛毛绳悬拉帐篷,使之固定。平面为方形, 中部设炉灶,两侧铺羊皮、毛毯,男左女右席地 而坐。

“阿以旺” 新疆维吾尔族的住宅形式。土 木结构,密梁式平顶,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 周。带天窗的前室称阿以旺,又称“夏室”,有 起居、会客等多种用途。后室称“冬室”,是卧 室,通常不开窗。住宅的平面布局灵活,室内有 多处壁龛,墙面大量使用石膏雕饰。


来源: 时间:2007-9-10  访问次数:2562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