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表示 目前还得不出全面过热的结论,但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本报讯 在十七大新闻中心10月18日下午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就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回答了中外记者的提问。对于人们高度关注的经济是否过热问题,朱之鑫表示,中国经济连续几年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面没有变,目前还得不出经济全面过热的结论。对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物价问题,他指出,CPI上涨不等于通胀;稳定粮价就能稳定物价;整个物价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朱之鑫说,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的总体形势是好的,目前还得不出全面过热的结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前的形势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是今年以来的形势总体是好的,连续几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二是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集中表现为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趋势尚未缓解,一些不稳定、不健康、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因素还在积累,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
朱之鑫分析说,在看到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危险时,还得不出我国经济已经全面过热的结论,原因有三:第一,经济过热和过冷描述的实际上是一个总量关系。当前,总供给和总需求基本平衡的关系没有改变。第二,作为总量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还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并没有出现由于总需求严重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全面的、持续的、大幅度的价格上涨。按照国际上一些通行的核算方法,扣除消费物价指数中的食品价格和石油价格,前8个月的核心价格指数只上升了0.8%。第三,作为总量关系的一个反映,经济增长的支撑条件明显改善。煤电油运等物质条件总体上没有出现全面紧张。
朱之鑫强调,说还不能得出我国经济已经全面过热的结论,绝不意味着我们可以盲目乐观,而是要对经济运行中潜在的风险,特别是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危险性、可能性,对通货膨胀的压力,都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要针对新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对于人们高度敏感的物价问题,朱之鑫说,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并不是一个概念。CPI的上涨并不等同于通货膨胀。今年1至9月,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了4.1%,比前8个月提高了0.2个百分点;9月的CPI同比上升了6.2%,比8月份的同比升幅下降了0.3个百分点。
朱之鑫分析说,这一轮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由于受农产品特别是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影响。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价格总水平仍将可能在高位持续一段时间,但整个价格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1-9月累计价格总水平上涨了4.1%,其中有3.5个百分点是由于食品价格的上涨引起的。中国有句古话,“粮价涨,百价涨”,只要稳定住了粮价,整个价格就可以稳定住。从国内看,我国粮食三年丰收,今年夏粮和早稻又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夏粮产量达2307亿斤,比去年增加了29亿斤。预计秋粮也能获得较好收成。当前粮食的库存是充裕的,预计粮食的价格也会趋于稳定,这是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根本性条件。
从国际上看,由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各主要国家也都面临着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而推动消费价格上涨的情况。应对粮食特别是食品价格较快上涨成为各国面临的一个共同任务,随着粮价的提高、生产的发展,世界上一些主要的玉米、大豆出口国的播种面积都在增加,这样粮食产量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
朱之鑫指出,抑制物价上涨是当前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任务,政府将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遏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支持相关农产品发展,控制政府调价项目,加强市场监管,对一些低收入者实行必要的补贴等政策措施,来维护市场的稳定和整个社会的稳定。
面对外国记者对我国“十一五”节能减排20%的目标能否完成的提问,朱之鑫表示,实现目标虽有难度,但目标不变,决心不变,工作力度要加大。
朱之鑫说,节能减排是我们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今年国务院专门印发了节能减排的综合性工作方案,提出了10个方面的45条措施,这说明我们推动节能减排的力度正在进一步加大,政策措施也在进一步落实,节能效果会进一步显现。去年,全国单位GDP的能耗下降了1.33%,这是2003年以来的首次下降。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又下降了2.78%,这是连续四个季度的下降。要做到节能减排,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结构调整节能,二是技术进步节能,三是管理节能,四是全民自觉自愿节能。
对于大家普遍关心的在国际油价屡创新高的情况下我国是否会提高成品油价格,朱之鑫表示,要不要提高成品油价格的问题,取决于四个因素:第一,原油本身的价格;第二,整个供求的状况;第三,企业生产成本的变动;第四,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在整个经济发展中,要很好地统筹兼顾的问题,也就是统筹协调的问题,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关于资源价格改革方案的出台时机,朱之鑫回答,为进一步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进一步理顺价格关系,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改革非常必要。但改革措施的具体出台时间一定要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承受能力,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出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