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以来,万科、保利等多家大鄂房企全国圈地。
据光大证券研究所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2007年1月起截至9月,国内A股市场上市房地产企业中,已完成融资的达31家,总金额高达1149.45亿元。而万科、保利等龙头企业手中握有的土地储备量(注:指规划建筑面积,下同)均超过千万平方米。
时至今日,越来越呈现的资本和资源高度集中、紧密结合的态势已经表明,房地产业的“寡头时代”正在降临。
千亿融资助推寡头形成
2007年的“牛市”上,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的房地产企业整体成为一个“吸金”大户,迅速发展成为行业寡头。
以业内公认的领军企业万科为例,2000年到2005年的5年间,万科只在股票市场完成了一次配股,总共募集的资金总额仅41.15亿元。2006年底,万科通过定向增发,一次性就募集资金41.99亿元,超过了前5年融资总额。而刚刚过去的8月,万科实施了股票公开增发计划,融得的资金额近100亿元,一举超过了自2000年至2006年公司的融资量。而未来公司还有59亿公司债发行计划。
另一家业内龙头企业保利地产去年才刚完成IPO上市事宜,发行新股上市时所募得的资金不过近21亿元,而2007年增发募集的资金总额竟高达70亿元,超过了发行时所募资金的3倍。此外,2007年以来还有包括金地、金融街、泛海建设、天鸿宝业等众多大牌房地产上市企业相继完成增发、配股融资。
2007年1月起截至9月,A股房企中已完成融资的达31家,总金额高达1149.45亿元。“业内几乎每个涉及金额超过20亿的融资计划背后,都伫立着一家地产大牌的身影,融资更增长了他们在业内的实力。”
“房地产业早就进入了资本时代,不通过上市打开公司的融资渠道,房企就难以提做大做强。今年以来,上市房企融资额较去年大幅上升,通过上市融资,大公司在市场中的份额迅速提高。”
大腕左右土地市场
今年以来,全国多个城市的土地招拍挂市场上,总是活跃着不多的几个熟悉的身影:万科、保利、金地等。今年6、7两个月,保利地产就投入了超过80亿元资金,在重庆、沈阳、上海等7个城市拿下了11幅地块。截至目前,保利在全国超过10个城市所拥有土地储备总量已经超过了1000万平方米,但这与万科超过2000万平米项目的土地储备、碧桂园超过3000万平方米的项目土地储备相比,也只能算小巫见大巫。
就在保利上演着土地市场的疯狂演出时,其他大牌房企也没有闲着,纷纷出手圈地。仅7月份,万科就投入近60亿元资金,在包括北京在内的多个城市拿下多块土地。金地、北辰、首创置业、招商地产等也在全国多个一二线城市疯狂圈地,他们共投入了近100亿资金拿下了近3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一批区域“地王”也就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只要是面积够大,位置够好的地块,几乎都免不了出现这些公司拿地的相关人员。”曾购买北京多个地块标书意欲参与竞拍的开发商表示。
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宏新认为:“现在的土地出让市场已经逐渐成为上市房企刺刀见红拼实力的赌场,有地的企业牛死,无地企业等死,而真正能最终拿下土地的还是行业内的寡头企业,这以已经上市的房地产打牌企业为主,可以预见,未来都将由他们左右土地出让市场的价格,天价‘地王’还将继续出现。”
高价拿地将助涨房价?
“房地产市场走向寡头市场,在土地市场中表现最为明显,房地产业中小开发商受到资本的限制,在土地招拍挂的过程中根本无力与行业内大公司相抗衡,而大公司为拿到看中的地块,往往不惜投入巨资,豪赌房地产行业继续向好,最终的结果甚至是拍得土地的楼面价超过了周边住宅的售价,未来项目入市时为保证利润自然提高房价,可以说大公司是推高房价的罪魁祸首。”王宏新分析认为。中小开发商几乎在土地竞拍现场中消失,所谓的土地竞拍实际变成了少数房地产大牌公司的PK游戏,垄断迹象越来越明显,对房价的消极影响也日渐提高。
比如长沙新河三角洲地块这一“地王”,原定的拍卖起始价格为46.38亿元,最终由城开和北辰置业联合投标体以92亿拿下。高价拿地加大了开发商的开发成本,这就决定了他们只能开发高档楼盘,高档楼盘意味高房价。
地产大鳄重金拿地 厦门房价被绑上“寡头”战车
8月2日,厦门市又有二幅地块进行土地公开竞价出让。与历次土地公开竞价出让不同的是,此次的竞价场面更为“血腥”,起拍价4.5亿元的J2007G04地块经过296回合的竞拍,最终以12.74亿元成交。整个拍卖现场高潮不断,演绎了一幕外来龙与地头蛇间的“颠峰”对决。
最终,外来龙-----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华润置地凭借其财大气粗,狂砸近20亿,把这两块地收入囊中,完成了其厦门之行的“处女秀”。
眼下,厦门新推出的土地动辄上亿甚至十亿,对中小房地产企业来说,这么大的资金根本望尘莫及。从土地拍卖的结果可看出,拿到地的都是资金实力雄厚的国企或者国内一流的品牌房企,没有资金的支持,厦门的房地产企业可以说在土地市场上越来越难以维继 。
296回合的土地竞拍 创历史记录
8月2日土地出让的地块是集美J2007G04地块和J2007G05地块。J2007G04地块位于集美国际学校东侧、东南侧、南侧,土地面积60630.138平方米,土地用途为居住、商业、教育(幼儿园),建筑面积202039平方米,挂牌起始价40400万元。J2007G05地块位于集美国际学校北侧、杏北路西侧,土地面积33992.941平方米,土地用途为居住、商业,建筑面积108774平方米,挂牌起始价22000万元。
由于这二块地为居住、教育用地,距离集美园博园较近,具有良好的景观资源优势,地块潜力巨大,是位置极佳的“风水宝地”,不但金都、特房、国贸、夏商、机电集团等厦门一众房地产“大腕”均到场追捧,还吸引了万科、华润置地等国内顶级房地产“玩家”火爆出场。
拍卖会前一小时,集美J2007G04地块起拍价已增至4.5亿元,J2007G05地块起拍价也已增至2.8亿元,且有多人叫价,因而都转入现场竞价。9点40分,拍卖会正式开始,首先竞拍的是J2007G04地块。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地块一共有9个开发商参与报价,其间几百万的加价简直“小菜一碟”,竞拍人最高一次居然一口加价1100万,引得现场一片惊呼。经历了长达296回合的漫长较量,持8号牌的外来龙-----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的华润置地以12.74亿元一举拿下J2007G04地块,楼面均价每平方米6300元。这块地也一举创下了厦门市土地公开竞价出让的竞价回合历史记录。
此后,8号华润置地再次经过一番撕杀,以6.82亿又把J2007G05地块,楼面均价每平方米6300元。这样,华润置地凭借其财大气粗,狂砸19.56亿,把集美二幅地块收入囊中,完成了其厦门之行的“处女秀”。
华润早有“预谋”
华润置地有限公司是华润集团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之一,也是华润集团地产业务的旗舰公司。目前华润置地总资产已达170亿人民币,净资产超过80亿人民币。
7月底,华润置地董事总经理王印在华润置地股东会后曾透露,华润置地今年预算动用50亿元增持土地。王印表示,内地宏观调控,并未有减慢企业的发展步伐。华润置地联同母公司华润集团在今年内共同动用100亿元,增持内地土地储备,该公司将会占半数投资额。
6月29日,华润置地以拍卖方式取得成都市郫县编号200715和200716的两宗土地,成交总地价约为人民币8.35亿元。
拍卖会后,华润置地负责人李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华润看好厦门的投资环境,研究厦门市场已有一年之久。此次出让的两个地块,供地情况不错,区域发展前景看好,整个集团的战略看好厦门市场。
李先生同时透露,公司上半年的重点集中在西部地区,下半年的重点将在福建市场,主要以厦门、福州市场为主。华润希望在厦门落地生根,成立的不是项目公司,而是城市公司,岛内有合适的地块,他们还会争取。
土地市场步入资本为王时代
土地“招拍挂”制度的实行,动辄数亿元的土地出让金,抬高了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门槛,厦门有限的土地资源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几个实力雄厚的开发商手中。这些“寡头”出手阔绰,不断天价抢夺地盘,厦门的房价,也被绑上了“寡头”们的战车。
2006年,万科地产高调进驻厦门市场,不想却在土地出让市场上遭遇了厦门本土房地产企业的半道“劫杀”。2006年6月8日的土地公开竞价出让会上,万科一次性缴纳了三块地的保证金。不料,几家厦门本土房企抱团应战,“围剿”万科,迫使其只拍得了岛内的一小幅地块。
虽然此地地处偏僻,周边配套设施不齐全。但万科凭其国内地产大佬的“金字”招牌,硬是将“生地”卖出了天价。厦门网上房地产的信息显示,万科•金域蓝湾花园一期(1#、2#、3#)
已售均价高达13,224.70元。也就是说,单是已售的住宅56,712.15平方米,万科就赚了近三个亿。
万科在厦门小试“牛刀”,就狂捞一票,也就对厦门信心十足了。在集美J2007G04地块竞拍其间,竞价一过11亿,持28号牌的万科也插了一杠。在其十几次叫价中,几百万的加价简直“小菜一碟”,最高一次居然一口加价1100万,把总价直接拉抬到12亿,引得现场一片惊呼。
据悉,去年以来,万科地产一改前期“现金为王”的策略,开始大规模拿地。粗略统计,单单是今年7月份1个月,万科在全国各地拿地已经累计花出去超过60亿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与万科有“血缘”关系的华润置地也就“有侍无恐”了,大胆来“抢钱”了。虽然此次又是遭遇了夏商等厦门本土房地产企业的“围剿”,但华润置地凭借其财大气粗,狂砸近20亿,反“围剿”大功告成。
房价被绑上“寡头”战车
面对国内房地产大鳄相继进军厦门,不少厦门本土房产企业少不了一声惊叹:“狼来了!”。厦门的房地产市场,是个相对封闭的市场,基本上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纵观这几年厦门的土地竞拍,可以发现是由本土几大房地产巨头轮流“坐庄”的。
2005年前的土地竞拍,厦门经济特区房地产开发公司可谓独领“风骚”,打响了厦门土地竞拍的“第一枪”。随后的明发集团更是“神勇”,硬生生地从国内地产大鳄-----大连万达集团的“虎口”中,抢走了莲坂2002G03地块。
2005年-2006年上半年,可以说是国资地产“大佬”一统天下。国贸金海湾( 查看地图)以6.96亿元“通吃”钟宅湾“三仙女”,港务控股以12.13亿竟得2006G01地块......。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可以说是以私企源昌和新鑫景地唱“双簧”了。统计显示,源昌集团前二年竞得的四幅地块,耗资21.82亿元,成了厦门房地产最大的“金主”。鑫新景地也不甘“落后”,今年4月8日,新景地以16.1亿元拿下2007G09地块,楼面均价7966元/平方米。
其实,不管厦门本地国资地产“大佬”、源昌和新鑫景地,或万科和华润置地,你不得不否认,他们买地是用钱砸出来的。
房地产开发不同于一般企业,没有土地储备,也就无米下锅了。这几年,每次土地竞拍的得主,基本上离不开建发、国贸、特房、明发、源昌和新鑫景地这几大腕。近二年,又来了万科和华润置地。这几大房地产巨头轮流“坐庄”,厦门楼市也逐渐步入了“寡头”垄断阶段。
各“寡头”在厦门土地拍卖市场上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厮杀”,结果是厦门的地价屡创新高, 从2002G01地块楼面地价每平方米2866元,到2007G09地块楼面地价每平方米7966元,四年的时间岛内的土地楼面价就涨了近三倍。
飙升的地价,对楼价起到极大的支撑作用。据厦门房地产联合网地产研发部的统计显示,今年7月,厦门住宅总成交2298套,签约面积28.3万平方米,总成交金额28.2亿元,均价9962元。其中,岛内住宅均价13367元,岛外住宅均价6656元。而华润拿下的集美两地块楼面均价达到6300元,这和目前集美在售的商品房均价差不多,未来的售价预计突破万元大关。看来,厦门的房价,也被绑上了“寡头”们的战车,楼价往下跌的可能性已越来越小。
业界声音:厦门知行策划执行总监谢凌峰
现在,几乎国内每一座城市都成为地产行业的战场,品牌大房企在全国的垄断性扩张格局正在形成,厦门的房地产开发逐渐成为“寡头”垄断是必然的。
当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和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历经长年的发展,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土地资源日渐稀缺,竞争加剧、门槛升高的时候,从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很多地产企业纷纷将目光瞄向了那些处于上升期、市场空间大、需求旺盛、房地产市场起步较晚的二三线城市,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厦门作为城市环境优良的二线城市,必然就成为各品牌大房企进军二级城市的首选。
由于地价的攀升,使得开发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势必注重产品品质,从而直接增加项目的建设成本。在成本增长的拉动下,其销售价格也将继续提高。另外,强大的购买需求使得厦门的房价还是呈上升趋势。
厦门由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的发展进程,决定了房地产市场重心由岛内向岛外转移的过程。随着国内大房企,厦门岛外土地出让有了质的提升和量的超越,预示着岛外土地供应和房地产开发高潮的到来。
我们看到的是表象,内在的只要是本地房地产开发商在炒作,土地拍卖高了,现有的未售和在售楼盘无形中就增值了,这一轮的土地拍卖又给予房价提升的好机会.可怜天下老百信啊,买房还要多出点血,为什么政府不能限价呢?
■延伸阅读
中国最大地产企业首开集团或将整体上市
《财经》记者 宫靖
首开集团拟向天鸿宝业注入估值近60亿元的12家地产公司,其首要目的在于实现整体上市
天鸿宝业(上海交易所代码:600376)发布公告显示,公司股东会议以94.24%的高票,通过公司向实际控制人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首开集团)发行股票购买资产的议案。此项议案的核心是首开集团向公司注入估值近60亿元的12家地产公司。同时发布的收购报告书显示,本次收购业已获得北京市国资委的批准。
首开集团是中国地产界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原由北京两家大型国资地产企业城开集团和天鸿集团合并重组,于2005年12月正式挂牌,注册资本为10亿元。2006年,首开集团被评为“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名列规模第一和综合实力第四。据其官方网站介绍,该集团总资产达500亿元,年开复工能力超过500万平方米,销售总额约100亿元。
业内分析,摆在首开集团面前还有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证监会是否会核准此次定向增发。
■观点
房地产类上市公司助长楼市泡沫
正是由于看到了房地产类公司上市后所带来的企业实力的增加,于是许多房地产公司也都希望通过上市来壮大自己。虽然目前国内股市对房地产企业IPO把关较严,新老划断以来仅安排了北辰实业一家上市。但今年以来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房地产企业却有鸿隆控股、中国地产、碧桂园及合景泰富等4家。另外在目前广东的房地产发展商中,包括恒大、奥园、时代地产、广东珠光集团等,均有计划登陆H股市场。
从A股市场来说,一些地产类上市公司还在不停地通过再融资积极筹集资金。还有的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把大股东的房地产业务纳入到了上市公司中来。更有的房地产企业通过借壳上市来绕开IPO这条路。
不论是在香港上市也好,还是在内地上市也好,这些地产类企业上市的目的当然是想达到融资的目的,以便更多地融进资金,在开发商们的“圈地运动”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因此,从地产类上市公司的大规模圈地中,以及一些地产类公司的争相上市中,我们不难感觉到股市对当前楼市泡沫的助长作用。要遏制房地产投资过快、房价大幅上涨的问题,就必须正视股市对楼市泡沫的助长作用,积极研究并正视这一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