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3、1,这一串看似普通的数字显示了8月以来房地产信托产品数量连续四个月下滑的事实。房地产信托产品从8月的6个下降到11月的1个。
根据用益信托工作室的统计,11月仅有福建联华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推出了“联信·上河城”一个房地产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资金规模0.7亿元。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规模上,11月房地产信托都比上月有所减少。
耐力比赛还在继续
根据用益信托工作室最新的全国信托统计数据,11月共发行45个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发行规模为40.51亿元。相比去年同期虽有下降,但与上月相比,产品的发行数量多10个,增长28.57%,发行规模增加26.37亿元,增长60.75%。
整个信托市场的年末“触底反弹”并没有带动房地产信托的上升。房地产信托的持续走低表明,一直考验着市场与信托公司的耐力比赛仍在进行。
“在没有进一步利好政策出台的情况下,受‘54号文’(银监会8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管理的通知》)及银行托管政策(《关于加强信托投资公司集合资金信托项下财产托管和信息披露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影响,房地产信托将持续低迷”,对房地产信托的前景,用益信托工作室的李旸重申了一个月前的观点。
记者从北方某信托公司负责人口中得到的答复是,“公司将会继续关注房地产信托,但近期不会推出相关产品”。
而最近银监会启动修改信托“两规”(即《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行动所表露出来的监管倾向,进一步使坊间推测这场考验房地产信托乃至信托公司的耐力比赛将进行得更加长久。
银监会的“两规” 修改思路主要有二,一是压缩过渡资产的运作手段,实现信托业务私募化;二是压缩自有资金的自营业务。
对于大多数一直拥有自营业务的信托公司,这无疑是引发生存危机的打击。
华宝信托投资有限公司信托投资银行部负责人张善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修改思路对多数信托公司来说是一个难关。”
实际上,监管层面对此想法早有提示,信托公司也一直努力改善自身业务结构与管理体制。“信托公司要考虑以后该走向何方了,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单纯地追求发行产品了”,李旸指出,“多数信托公司下半年一直将精力放在如何调整公司战略上,大力引进投资者与合作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房地产信托的发行”。
李旸表示,我国信托业还处于基础发展阶段。在信托公司的发展方向上,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信托公司都处于摸索阶段。但并非所有信托公司都有机会与实力进行业务调整,这亦大大延长了信托公司整体规划发展的时间。时间表缺失,正是造成这场耐力比赛可能继续加时的首要原因。
房地产行业洗牌提速
信托公司调整业务的同时,中小开发商也面临着耐力考验。房地产信托数量持续减少首先影响的就是中小房企。
“信托公司的房地产信托业务主要是针对中小房地产企业展开,大的房地产企业并不缺少资金”,金港信托研究部孙立一语道出了中小企业面临的窘境。大的开发商依托雄厚的资产与优质项目,可以轻松地从银行得到贷款,并且还可以通过上市等多种融资渠道进行融资。
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则很难得到银行的青睐,往往更注重私募形式的民间融资与信托融资。根据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中心发布研究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全年,信托市场共发行房地产信托121只,募集资金规模157.27亿元。尽管这与2005年同年银行数以万亿计算的房贷总额难与抗衡,但仍有一部分中小房企依靠这100多亿元的信托“过桥资金”渡过了融资难关。
2006年宏观调控加强对房地产的风险提示后,要求“四证齐全”才能得到信贷支持。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取信贷的渠道更加狭窄,对信托融资的依赖性加大。某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中小房企往往靠信托的融资先行办好“四证”,然后再向银行贷款。
“中小房企的资金困境加剧后,其会开始尝试各种融资手段。谋求海外上市、与大开发商或投资公司合作等新融资手段都被运用,但这并不占主流”,李旸进一步分析,“房地产信托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小房地产企业被淘汰出局的进程,进而推动房地产巨头的产生”。
北京某开发公司总经理告诉记者,目前已有不少的小房企难撑局面,纷纷置卖、转让产权。并透露其所在公司目前多是靠与大开发商合作来开发写字楼等项目,仅靠自己公司的力量很难得到开发资金。
孙立认为,“信托业调控是国家宏观调控‘组合拳’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的全面展开,到2007年中期,房地产企业将集中显现调控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