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导航 |
|
|
|
河南房地产企业探路境外上市 |
|
•阳光控股在新加坡上市的一声炮响,惊醒了公众对河南房企境外上市的新一轮关注。 •这个先前名不见经传的新乡房地产公司,创造了中国内地房企首家在新加坡上市的纪录。 •有关专家认为,上市仅是融资的一种手段,而拓展国内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任重道远。 “眼下,归老胡(建业董事长胡葆森)直辖的‘上市工作筹备小组’成了建业内部最忙碌和神秘的部门。”11月17日,一位建业的员工笑着告诉记者。 继4月份公开“建业最快将于明年在香港以整体形式上市”的消息后,胡葆森选择了闭关修炼。其秘书赵丽明对记者说:“建业近期不接受这方面的采访。”然而,足球冲超给老胡挣足了国内眼球,嘉德入股6.01亿元极大提高了建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知名度,种种迹象表明,积攒在其心中已久的上市梦想,从没像现在这样热切过。 带领鑫苑到美国上市,是鑫苑董事长张勇一年多来的轴心工作之一。“这件事鑫苑不接受采访,也只有张总(张勇)有发言权。”鑫苑的一位中层对记者说。11月3日,该公司刚刚在郑州高价掠得(2006)06号袖珍地块,又在苏州摘得一块地。其8月30日私募美国蓝山中国的2500万美元,自然也有提升在美国资本市场知名度的诉求。 居易国际则在董事局主席刘向阳的运作下,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走得最远。两年间不声不响地,他们已与美国盛诺金基金联手,在沈阳、济南、北京和郑州开发9个项目。“我们的定位和别人不太一样,不想做开发商上市,而是致力于开发管理商上市,目前还没有具体时间表。”居易国际总裁赵宏延这样阐释他们的上市之道。 “河南想上市的房地产企业肯定不止这几家,地市也有,名单不便透露。”河南省发改委办公室主任王晨阳说。 阳光控股3月31日在新加坡上市的一声炮响,惊醒了公众对河南房企境外上市的新一轮关注。这个先前名不见经传的新乡房地产公司,创造了中国内地房企首家在新加坡上市的纪录。 谁将成为阳光控股之后境外上市的河南房企?也许,这个疑问会在不远的2007年解开。 为何不在境内上市 “内地房企选择境外上市的背景,一是国内上市的门槛对于民企来说仍然较高;二是国际资本市场持续看好中国房地产业;三是境内上市需要排队,经过政府的‘过堂会审’,而民企的资金链绷得相当紧,融资的愿望非常迫切。”河南财经学院教授李晓峰说。 据悉,国内A股市场重启IPO后,到目前为止,只有“保利地产”在上海交易所上市。 早前,建设部官员曾表示,不鼓励房地产企业通过上市来融资,目前深沪两地的地产类上市公司,大都是借壳的结果,通过首发上市的,绝大部分是很早以前上市的公司。 阳光控股集团行政副总裁黄莉分析,房地产企业除去银行、信托,基本没有比较现实的融资渠道,海外基金虽然看好中国市场,但由于缺乏退出机制,以及相关法规,只能望而却步。国内上市对企业的条件不灵活,也无法成为主流融资方式。 记者了解到,不仅处于融资瓶颈的中小房企热衷谋求海外上市,连一些规模较大的房企也跃跃欲试,甚至已经在国内上市的房企也希望寻求海外融资,包括再上市。综观全国,5月份,仁恒集团成功在新加坡公开募股。瑞安房地产5月22日通过香港联交所上市聆讯。同日,世茂房地产也通过了聆讯,保荐人为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与建业一起冲超的浙江绿城,在6月份进入上市申请,并于7月13日在港成功上市。中远房地产则一度放出消息,会通过重组中远国际(0517.HK)现有房地产,实现IPO。日前,深圳市房企深圳鸿隆实业已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正待聆讯,并计划在今年底于香港主板挂牌,集资约5亿港元。广东碧桂园赴港上市的传闻也被证实。 据统计,今年第三季度,内地已有2家开发商和1家地产代理与咨询服务商在港成功上市。自2005年来,已有6家境内房企境外上市成功,且全部为民营企业,地产类民企正在迅速成为境外上市的一个热点。曾负责阳光控股上市的某负责人说:“目前已有多家国内房企的新加坡上市工作进入到筹备阶段。”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建业、鑫苑等河南房企融入了境外上市的大潮。 IPO还是RERTs 说起建业和鑫苑目前对外的低调,上述阳光控股负责人表示:“具体到一个企业,上市的路很长,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馒头不蒸熟不能揭盖,外界对此应予以理解。” 企业想上市,离不了政府的支持。记者了解到,河南省政府正大力扶持民营企业上市。“河南企业对上市热情高涨。”中国证监会河南监管局稽查处副处长邹凌曦这样评述前不久结束的河南省上市后备企业培训班。来自全省的219家企业老总和当地官员参加了培训,被誉为“河南企业向资本市场发起新一轮冲锋的号角”。 具体到技术操作上,摆在河南房企面前的有两种上市模式,一种是物业上市,即房地产投资信托打包上市(RERTs);另一种是企业上市做IPO。就已上市的情况看,以房地产为主进行IPO成功的概率更高,雅居乐地产(3383.HK)、广州富力地产(2777.HK)、世茂房地产(0813.HK)、绿城中国(3900.HK)、富阳(中国)(0352.HK)等,无一不是以IPO登陆境外市场。相反,酝酿数年的万达RERTs和首创RERTs,由于资产包的租金水平难以达到香港证监会的要求,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按照建业和鑫苑的情况,应该都是走IPO。 值得注意的是,与国内上市相比,海外IPO成本较A股上市高,但再融资成本底、灵活性强,这才是吸引内地房企到海外上市的重要原因。据悉,相当一批海外上市的房企再融资额,已经大大超过IPO。 尽管中国政府“限外”,外资却对中国房地产市场青睐有佳。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房企境外上市,中国房地产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已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各类外资基金的相继涌入,以及国内各种公司型投资基金的出现,为房企的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 不过,对于建业和鑫苑这样的房地产公司而言,也许只有上市才是最“解渴”的融资方式。 驶上高速公路意味着什么 业内人士认为,在香港上市,中国企业便可获得一个国际化的融资平台。2004年复地集团(2337.HK)在香港上市,成功引来多家外资,如摩根士丹利、荷兰ING等,都与其合资开发项目。 中国证监会河南监管局9月份公布的上半年河南辖区上市公司半年报分析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河南31家A股上市公司中近60%业绩有不同幅度增长。主营业务收入359.47亿元,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1.43%;净利润14.41亿元,同比下降12.48%;净资产收益率3.8%,同比下降0.47个百分点;豫股上半年的每股收益0.11元,比去年同期每股下降了16.95%,略低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0.12元的平均值水平。这些数字从另一个方面给筹备上市的河南房企树立了信心。 阳光控股负责人说:“上市不分先后。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思想,可根据自身的规模大小,业务模式等,选择上市的时间。相比建业和鑫苑来说,我们只不过先他们挂牌了。但上市并不是天堂,企业驶上融资高速路的同时,对驾驶技能和风险把控的要求也无疑提高了很多。海外上市成功,对开发商来说,也并非一帆风顺。” 据悉,在上半年,瑞安房地产(0813.HK)曾因股票认购不足宣布延期;协和上市聆讯未获通过;世茂房地产(0813.HK)不信邪,毅然按计划招股,以低于净资产价值45%的价格募股,结果仅获得53.73%的认购,最终以6.25港元的招股下限发行。此前,2005年富力地产(2777.HK)上市时,也存在同样的情况。 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张汉亚告诉记者:“这种流血的上市只能说明,内地的民营房企已经被资本短缺逼上了绝路,后退将面临资金链崩溃,所以,只能往前进,哪怕流点儿血也要筹到资金,以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他指出,我国境外上市公司存在四大问题:一是没有形成合理的行业布局和经济规模,再融资优势不突出;二是公司治理结构有缺陷,缺少有效的治理和制约机制;三是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仍有待提高;四是国内有关部门一些管理手段不适合市场发展需求,制约了公司的有效运作。 阳光控股负责人印证了张汉亚的话:“阳光控股上市后,由原来只面对自己的股东,变成面对所有的股民,而股民只关注你的业绩表现。对我们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公司治理。” 专家提醒,上市仅是融资的一种手段,拓展国内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任重道远。当然,只有充分揣摩资本市场的意图,才能合理灵活地利用各种私募。阳光控股负责人分析说,嘉德之所以入股建业,与其近期在中国市场频频出手的战略有关,更与其以参股拟上市企业,待企业上市后溢价退出为主力赢利模式有关。但该负责人并不认同建业会因此转道新加坡上市的传闻。“毕竟建业是一个港资企业,加上保荐人的因素,开发商还是愿意选择一个最熟悉的地方上市。当然,如果建业同时达到在香港和新加坡上市的条件,卖个好价钱就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
|
来源:经济视点报 发布时间:2006-11-24 访问次数:1904 关闭本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