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导航 |
|
|
|
银行业全面开放倒计时 外资银行“备战”楼市 |
|
再过一个多月,为期五年的银行业开放时间表将被划上一个句号。从前几年被惊呼“狼来了”,到五年间厉兵秣马,再到现在准备全面开放后大展拳脚,外资银行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种种迹象表明,房地产已成为外资银行抢占先机的切入点。从个人住房按揭、房地产开发贷款到商业物业贷款,外资银行在各条战线上吹响了进军的号角。 外资银行谨小慎微 进入市场之初,外资银行将房贷业务重点锁定在个人住房按揭上。 记者从北京部分外资银行了解到,近段时间他们的日子并不好过。7月底和9月初,两纸规范外资购房市场政令的相继出台,抬高了境外人士购房的门槛,成交量也相继出现萎缩,市场处于观望状态。此时,将目标客户群锁定为境外购房人群的外资银行,个人住房按揭业务随之大面积下滑。 东亚银行北京分行副行长楮晓路告诉记者,该行近期房贷业务量下滑40%以上。在新政冲击下,外资银行显得束手无策。“ 由于全面开放之前,外资银行仅能服务于境外人士,所以在‘限外’新政下显然就被束缚住了手脚。” 此前,东亚银行一直是外资银行房贷业务的领跑者。自2003年在外资银行中率先办理按揭业务后,每年都以两位数速度增长,该行所占市场份额曾一度超过60%。以北京分行为例,2004年可在该行办理按揭的楼盘为40个,现在已增加到120个,覆盖了燕莎、首都机场附近区域的主要高档涉外楼盘。 而现在,东亚银行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由于在服务对象的划分上,内地银行与外资银行一直是“井水不犯河水”,对外籍和港、澳、台人士购房按揭业务的竞争,主要在外资银行之间展开。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外资银行在中国的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的35家外资银行中,有12家计划在2006年底中国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后,向居民提供住房人民币贷款服务。同时,在未来3年外资银行计划推出的新业务中,房屋贷款业务位居前列。 银行业全面开放将为外资银行带来新的契机。东亚银行北京分行行长吴志强日前表示,该行将于12月11日起全面为境内个人提供按揭贷款业务。其他外资银行也在为此积极准备,在日前举办的金融人才专场招聘会上,房产信贷部主任、房屋按揭专员等职位成为外资银行招聘的热门岗位。 除东亚银行以外,永亨、恒生、中信嘉华等港资背景中小银行,也先后在上海、广州等地开展该项业务,取得的成绩也相当令人满意。 业内人士分析,港资背景银行之所以先行一步,一方面是由于大批港、澳、台人士内地置业,产生了对楼宇按揭的需求。另一方面得益于“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政策,港澳银行在内地设立分行、申请开办人民币业务等方面享受优惠。 相对于其他银行的大步流星,汇丰、花旗等资金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则显得“慢热”一些。今年上半年正式推出“花旗优智房贷”业务后,花旗银行将范围限定在外籍人士及港、澳、台同胞购置上海区域内房产,并局限在该行上海各分支机构办理。 北京大学房地产金融中心主任冯科认为,外资银行之所以谨小慎微,是害怕再次出现“水土不服”。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例,八十年代银行业对外资开放,但是直到九十年代外资银行才勉强站稳脚跟。“五到十年的本土化过程不可避免,在此期间外资银行很难获利,直到现在花旗银行在台湾地区的房贷业务还处在亏本经营状态。” 但是事实上,东亚、渣打等先行者同样也为房贷业务付出了代价。在按揭客户中,投资客往往占据了较大比例,一旦涉外高档楼盘的房价和租金出现较大震动,这部分投资者便会放弃房屋不再供款,所以违约的风险也就加大了。尽管缺少公开数据,但是从有关中介机构了解的情况来看,上述银行的房贷不良率并不低。 冯科指出,虽然个人住房按揭业务一直被中外银行视为优良资产,但是需要区别境内、境外人士的购房行为。一般而言,受传统观念影响,内地居民在借债方面量入为出较为保守,且购房多以自住为主,出现还款违约行为较少。而境外人士购房则多以投资为目的,出现不良房贷的可能性也就较大。 压力下诞生“新空间” 恰恰在这个时候,许多外资银行把目光转向了商业地产。 禇晓路表示:“近年来,在开发贷款阵线收缩和监管层对外资购房持续从严的情况下,东亚银行部分业务将不可避免地转向商业地产领域。” 楮晓路所说的商业地产领域,指的是该行率先推出的租约现金流抵押贷款。此项贷款的基本特征是,银行基于项目资金缺口分析,一次性解决商业物业持有者的资金缺口,贷款期限长达5至8年,以商业物业租金收入作为还款来源。 “一般只允许商用物业抵押给一家银行,抵押率不得高于50%。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有稳定的未来现金流,这才是银行获得收益规避风险的关键。”东亚银行北京分行一位业务主任介绍。 据了解,该项贷款业务的第一个客户是华远集团。华远将旗下盈都大厦的商场租给沃尔玛并签订长期租约,然后凭借租约与东亚银行北京分行展开合作。东亚银行要求华远用商场做抵押,用租约产生的现金流计算贷款额度,用未来租金收益作为还款付息来源,向其发放了一笔长达7年的商业抵押贷款。 租约现金流抵押贷款,解决了目前物业出租环节的长期融资问题。银行开发贷款期限一般只有1至3年,但商业物业项目开发一般需要3至10年时间,开发商持有经营无法在短期内回本,短期融资无法完全满足市场需要。 吴志强透露,目前这项业务市场份额巨大。自从推出此项业务以来,除最初与其签约的华远集团、金四季地产和融科智地之外,SOHO中国、首创集团等也随后成为东亚银行该项业务的客户。 外资银行带头进入商业地产,一度引发了内地银行的业务创新。农行推出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业务,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杭州、南京七个城市开展试点。虽然农行把该项业务归入了开发贷款科目,但该业务实质上与东亚银行的租约现金流抵押贷款十分相似。与此同时,工行也积极进军商业物业贷款业务。 冯科表示,银行业的全面开放,对目前房贷市场不会造成太大影响。“由于银行业的开放属于被动性开放,在过去五年过渡期内,国内银行已经充分意识到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冲击。他们在贷款产品的创新和服务上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同时也有观点认为,全面开放后外资银行仍将面临融资成本高、网点覆盖面小、人才不足等劣势。“如果在房贷业务上与内地银行打‘价格战’,并不会占据上风,竞争只能在服务和业务创新等方面展开。” |
|
来源:中国楼市 发布时间:2006-10-28 访问次数:1493 关闭本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