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套房”还是“一证一套房”,有关外资在境内购房限制“门槛”的争论,在8月7日建设部、商务部等六部门有关负责人就《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行的解答中,终于有了定论。 该负责人特别强调,符合条件的境外个人在境内购房必须采取实名制,且一人只能购买一套自住商品房,境外机构只能在设立分支、代表机构的城市购买办公用房。只有符合自用、自住原则,才能办理相关外汇收支和汇兑手续。 就在8月初,市场层面便开始流传从相关渠道获悉的“外资个人购房上海细则”的具体内容,且网上所谓 的“正式文本”披露,“上海细则”规定“符合条件的境外和港澳台人士购房遵从‘一证一房’原则,即可根据不同证件购置相应套数的房产”。 而六部门有关负责人就《意见》作出的进一步解释,显然已将上海的“基本不受限”的设想彻底打破。 在时间限制上,建设部等部门称,“境外个人在境内工作学习不足一年时间的,住房需求只能通过租赁解决。”这使得传闻中上海细则基本确定的港澳台居民及境外华侨“不足一年也可以购房”亦成为泡影。 传闻中将于8月上旬出台的上海细则究竟何时面世,再次成了悬念。 《意见》中公布的限外政策已经抑制了部分沪高端客户购房需求。美联物业近日对上海部分高档住宅的客户问卷调研显示,政策出台后影响其购房行为最主要的因素,是“购房实名制”及“购房手续复杂化”。 这无疑使得部分境外个人购房资金将暂时离场。美联的该项调查还表明,有68%的客户表示,即使现时遇到价格合适的房源仍不会立即购买;13%的客户表示在细则未出台之前,暂时不考虑购买。 与“明确对个人购房严控”不同的是,有关负责人指出,《意见》规定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注册资本金未全部缴付的,未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的,或开发项目资本金未达到项目投资总额35%的,不得办理境内外贷款,外汇管理部门不予批准外汇借款结汇,“并不代表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政策更加严格,而是为了外商投资房地产企业与中资企业在相关政策上的一致。 “这既是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需要,也是防止境外热钱短线炒作境内房地产的措施。”六部门如是阐释《意见》的政策目标。 这样的解释似乎是给境外投行和基金们吃了一颗“宽心丸”。正如中原研究咨询部经理马冀所言,对于资本雄厚的投行与基金而言,这些措施的实际效果本就非常有限。 “可以看出这些政策都相当温和,可以理解为是政府的试探性举措,它传递出的信号只是让外资充分意识到政策风险。”马冀说。 第一太平戴维斯(上海)公司董事长刘德扬也认为,“政策对外资最大影响,其实是在于操作模式的改变以及对于未来的预期”。虽然不能进行直接投资及审批手续的复杂化,将可能导致其投资计划延迟,但是并没有迹象表明,这些机构投资者正大规模撤离。 大摩的扫楼步伐就并未因此中止。知情人士透露,最近其正在洽购位于上海市中心徐家汇“永新城”的一栋服务式公寓,交易意向已经达成。而就在限外政策出台伊始,陆家嘴在建甲级写字楼“合生国际大厦”也以3亿美元天价转手外资。 无可否认,《意见》可能会导致一些正在进行中的物业收购案暂停。但五大国际代理行人士均对记者表示,由于人民币升值压力逼近,许多投行们仍在上海继续寻找项目。
链接 商务部呼应外资设限 8月10日,商务部发布《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希望在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同时,规范对待收购交易。规定于9月8日正式施行。 商务部的新规定是中国新出台的大量规章制度中的一部分。这些新规章制度旨在监管海外投资者,并推进国内股票市场的改革,它们改变了在华外资企业的法律环境。 中国商务部新规定出台之际,一些中国官员和经济学家纷纷抱怨,称资金充裕的国际企业正在过多地抢占中国一流的工业资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