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导航 |
|
|
|
《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发布 |
|
本报讯 (记者 朱殿勇)6月12日上午,记者从《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纲要》已由省政府正式印发,这标志着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省发改委主任、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林景顺系统地介绍了《纲要》主要内容,其中“集合城市”、“共生城市”、“经济城市”等城市群发展新概念引人注目。 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中原城市群战略构想。省发改委于2005年上半年组织开展《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的编制。 强化城市整体功能的“集合城市” 《纲要》系统地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框架结构,明确提出中原城市群九市通过在空间、功能、产业、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努力形成作为一个城市群体发挥作用的集合城市。在空间上形成三大圈层——以郑州为中心的都市圈(开封作为郑州都市圈的一个重要功能区)、紧密联系圈(其他7个结点城市)和辐射圈(接受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的周边城市)。在产业上,发展重点向郑汴洛城市工业走廊、新郑漯京广、新焦济南太行、洛平漯等四大产业发展带集聚,通过“产业簇群化”发展,努力形成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共生城市”理念兼顾新老城区 《纲要》建设性地提出了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基本架构为: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其他省辖市为支撑,大中小城市相协调,功能明晰、组合有序的城市体系。根据现阶段城市规模加速扩张的发展趋势,明确提出了“共生城市”的理念,积极引导各市在加快新城区建设的同时,兼顾老城区的有机更新,实现共同发展。 打破“区划城市”突出“经济城市” 《纲要》注重打破传统“区划城市”束缚,突出“经济城市”的发展定位。从城市功能定位入手,以产业定位为重点,研究提出了不同城市的定位,以指导各市突出城市特色,努力避免产业同构、重复建设现象。以郑汴一体化为突破口,打破传统行政区划束缚,从功能、城区、空间、产业、服务、生态等六个方面,具体提出了加快两市发展对接的基本途径,努力促进两市的发展融合。对跨区域的交通、能源、生态、环保等重大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和集中布局;同时深化户籍、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动行政区域有序调整,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 又讯 中原城市群主要指标中部居首 相对于中部地区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其他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有着城市群体规模大,区位优越、综合实力强等明显优势,其良好发展的态势和在中部地区重要的支撑地位令人瞩目。 省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年中原城市群实现生产总值5914.82亿元,居中部地区城市群首位,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1.38倍、2.45倍和1.90倍;2005年中原城市群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6.09亿元,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1.5倍、2.38倍和1.89倍;2005年中原城市群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20.55亿元,分别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的1.53倍、2.15倍和1.69倍。2005年底,中原城市群的城市数量、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均居中部地区4大城市群之首。 从发展速度看,2005年中原城市群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15.2%,居中部地区城市群第2位,高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略低于皖江城市带;中原城市群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速度为32.2%,分别高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8.1、7.5和5.1个百分点;中原城市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为79%,分别高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54.4、44.3和43.8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中原城市群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一季度,中原城市群九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86.5亿元,同比增长15.0%,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8.3%,比去年底提高了2.2个百分点。 |
|
来源:河南日报 发布时间:2006-6-13 访问次数:1831 关闭本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