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速导航 |
|
|
|
中国楼市之怪现状:过剩并短缺着 |
|
近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一个怪现象引人关注:一边是高达1.2亿平方米的空置房,一边是不断上涨的房价已经超过大部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专家指出,当前住宅市场的产品类型和品质与消费者实际需求已出现了明显的偏差。 住房供给结构失衡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23亿平方米,其中,空置商品住宅6983万平方米。然而,在大量商品房空置的同时,房价却在不断上涨。统计显示,一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5%。在24个大中城市里,每套12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占商品房面积的比重还不到50%。 根据我国2005年城市户均收入在1.5万元至1.7万元计算,购买一套70平方米的新房,房价收入比约为13倍。报告认为我国七成城市居民没有购买新商品房的能力。 房子越建越大 从人均居住面积等指标看,我国一些城市居民的住房消费已经达到中高收入国家的水平。不少城市的房子越建越大,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 楼市出现“短缺与过剩”并存的怪现象,一方面是广大中低收入百姓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是开发商追逐高利润,大多钟情高档房;地方政府出于财政税收的考虑,对于免费划拨土地的经济适用房建设兴趣不大。 业内人士指出,空置房如此之多,房价还是在不断地涨,这其中不排除开发商的“造市”行为。同时,一些大型房地产开发商主推“豪宅”,也是推动房价上涨的因素之一。 调控对象偏窄 “全国70个地级以上城市尚未实施廉租住房制度”被披露后,廉租房的建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廉租房最大的作用是满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和拉低房价。据估计,廉租房的供给每增加5%,就会让房价下降3%-4%。 专家认为,目前,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比例偏低,政府的调控职能不应仅是房价,房地产市场结构调整亟待进行。 ——建立通畅的住宅过滤机制。即同一住宅在不同收入家庭流通,在生命周期内被多次利用。 ——群众的满意度应成为住房体系建设是否到位的衡量标准。在廉租房政策中受益的群众,其满意度应该成为政府官员的“评价指标”之一,拒绝执行此项政策的官员要受到惩处。 ——完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认定和监督机制。严格进行收入审核,规范个人购买经济适用房和租赁廉租房等行为。
|
|
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06-5-10 访问次数:1746 关闭本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