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居易国际》003期
/IMG/BookImg/3-1.jpg
主办: 居易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顾问:赵宏延 主编:刘建永 执行主编:高利锋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8号汇宾大厦 电话: 邮编:100101 网址:www.joyi.cn E-mail:neikan@joyi.cn
|
|
主办: 居易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顾问:赵宏延 主编:刘建永 执行主编:高利锋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8号汇宾大厦 电话: 邮编:100101 网址:www.joyi.cn E-mail:neikan@joyi.cn |
|
|
快速导航 |
|
|
|
|
阿富汗的苦难、忧伤和希望 ——读卡勒德·胡赛尼 |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
|
|
|
文/文强
作为一个阿富汗裔的美籍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给我们展现出一个此前未被充份认识和了解的阿富汗,这是一个不同于一般新闻传媒里的阿富汗,它的苦难、忧伤和希望打动着无数善良人们的心灵。在中国大陆的译本里,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因其真实的内容和晓畅的风格,获得了人们的认同,被人们所熟知。
胡赛尼的书不啻为一股来自帕米尔高原的苦涩的风沙,从这里我们开始了解山那边的那个不为人所知的山地内陆国。原来人民的心灵是可以相通的,好的文学作品确实就是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它达到自由认知的彼岸。苦涩的阿富汗因为被世界理解而变得甜蜜了,胡赛尼的作品滋润着那些同样曾被扭曲的心灵。
带有自叙传色彩的《追风筝的人》是胡赛尼的成名作。作品之所以能够成功,我以为最重要的是作家的真诚打动了人们。真诚是《追》的血肉,而阿富汗的苦难现实是它的基本骨架,“我”是这苦难的见证人而已。
世界近代史上的阿富汗是西亚国家贫穷、愚昧和灾难的一个典型。往古的政教合一的神权因为冷战而改变,民族不能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国王时期社会相对平安,但这是以牺牲中下层(特别是下层人民)的权益为代价的,国王的神圣和尊严只存在人们的心目中,而不是现实里。一个国家贫穷的现实是产生暴力轮回的基础,在西亚的历史和现实中体现得相当充分。贫穷是暴力的温床,而暴力又是产生更多贫穷、更多愚昧的助产士和接生婆,从而导致政治和社会的恶性循环,阿富汗就是西亚的这样的一个病瘤。
正是因为普遍贫穷的中下阶层的存在,苏联人轻易地就使这个民族在政治上就范,推翻了前国王而使阿富汗成为苏联的一个新殖民地。纳吉布拉成为了“总统”而开始了对阿富汗的“社会主义”的改造,或许只有熟知它历史的人会知道,这个改造却是一点也不成功,从一开始它就面临着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反抗,当然这种反抗因为冷战的原因,因为美国的支持而带上了另外的国际政治特征。
《追风筝的人》不是这样的全景描述,这样的叙述非大家不能把握好。但从《追》中,人们仍可以看到这样的历史线索,作为一个阿富汗的儿子,他的血液注定了他必须承受民族苦难的结果,他是这个民族性格的一部分,是残酷现实的一份子。
胡赛尼从“我”的童年出发,从风筝比赛中剥出血淋淋的现实。追风筝的人也是这样以阶级来划分:一样的天空,不一样的人们;一样的童年,不一样的身世;一样的风筝比赛,不一样的心情;“我”是高贵的,“他”是下贱的——《追风筝的人》是忧伤的。从初晓人世开始,他们便已有了身份和等级之分,这是一个现实的社会,天空的幻想让位于人世残酷的比赛。
“我”是幸运的,因为有一个跻身富人的爸爸,而最后能够离开这个国家;发友的“他”是不幸的,因为他的出身是既定的(真主也无法改变)。胡赛尼从这种阶级的分歧中使我们看到了阿富汗的一个现实,不管是苏联人还是塔利班,都不能改变这种现实。尽管这样的残酷现实在任何社会都存在,只是《追风筝的人》给我们的这种感觉更为真切。
“我”为了弥补过去对“他”的愧疚,从美国涉险来到塔利班统治时期的阿富汗,这在真实当中是否可能是一个问题。不过“我”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也确实较高,不仅只是超越了阶级的“局限”,也超越了国家的界限,然而陷于暴力轮回的阿富汗,“我”还是饱尝了塔利班的铁拳,最后能侥幸逃脱已经是万幸了。
这是一个被贫穷和愚昧轮番蹂躏的未开化国家,人们知道它的东西确实太少,真实的东西更少。震惊世界的9·11事件以前,西方世界对阿富汗没有什么了解,它在传媒中的出现是和苏联人联系在一起的,后来出了塔利班,最为人民所知的是塔利班炸毁巴米扬大佛像而使世界曾一时注目于它,但最后这个国家却又再次消失于人们的视野。《追》告诉了我们一个真实的阿富汗,使人感觉耳目一新,富有同情心的人们会感觉到作者的真诚,以及这苦难的真实。
《灿烂千阳》则又是另一种风格。作者没有用“我”这样的主观叙述,而试图带有更多客观描述的意味。作为一个以伊斯兰信仰为主的国家,阿富汗的妇女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苦难的象征,就像鲁迅对中国妇女的描述概括那样,阿富汗的妇女也是神权绳索的牺牲品。政教合一下的一夫多妻制,使阿富汗妇女遭受着比一般人更多的苦难和辛酸。《灿烂千阳》就是通过阿富汗妇女的悲惨命运提示出了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并企图从较大的视野来展示一个全景的阿富汗。
战争、内乱和贫穷贯穿着阿富汗的整个历史。一个人在这样的国家,一个女人在这样的国家是如此的渺小和不能把握。无数的家庭被打烂,无数的人在暴政下牺牲,人命如同草芥。《灿烂千阳》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描述,使我们得以了解发生在我们这个时代的那些鲜活而又残酷的现实,问题是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如在眼前,对苦难并不陌生的中国人来说尤其如此。
苏联人的离开给阿富汗造成的政治和权力真空,由塔利班来填补了。《灿烂千阳》使我们看到了纳吉布拉的“社会主义”和塔利班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阿富汗产生暴力和贫穷的两个源头,谁也不比谁好,一个是撒旦一个是魔鬼。《灿》在这方面的描述基本上是成功的,如是还不是那么全面的话,至少它展示了它的一个侧面和局部。
与《追风筝的人》相比,《灿烂千阳》更多地描述了阿富汗苦难的历史现实。前者因为有自叙传的特点而显得情绪饱满,感情真挚,这种真实因为有“我”而如在眼前可触摸;后者则展示苦难的同时也给人们展示了今天阿富汗的希望。同伊拉克类似,阿富汗的历史因为9·11而改变,就像伊拉克因为入侵科威特而改变一样,类似这样封闭的西亚国家似乎总是无法自己改变自己的命运,非得要外力介入才有可能。
虽然百废待兴,但这仍是一个充满了希望的国家。当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为阿富汗人民庆幸,尽管这个世界苦难远未结束,因为暴政并未结束,不过在《灿烂千阳》里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 |
|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 访问次数:4689 关闭本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