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刊物
64 《居易国际》002期 /IMG/BookImg/2.jpg 主办: 
居易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顾问:赵宏延      
主编:刘建永   
执行主编:高利锋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8号汇宾大厦  
电话:      
邮编:100101   
网址:www.joyi.cn   
E-mail:neikan@joyi.cn
 
《居易国际》002期
主办: 
居易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顾问:赵宏延      
主编:刘建永   
执行主编:高利锋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8号汇宾大厦  
电话:      
邮编:100101   
网址:www.joyi.cn   
E-mail:neikan@joyi.cn
电子期刊下载:
期刊搜索:
我要订阅 内刊调查
 
快速导航
商业跋涉,文艺徐行——中国电影十年风尚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 

 
文/青铜 
知名网络写手。曾在多家报纸开设影评专栏。 



在时光的河流中,十年只是很小的一朵浪花,但对于中国电影,这十年却显得如此漫长,经历了冲击、震荡、突围、阵痛和重生,弥漫着迷茫、焦虑、试探、欣喜、亢奋等诸多情绪。这十年,中国电影仿佛一棵枝叶衰微的老树,接近沉沦之际,又迎来了新的春天。 

回望近几十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从红星闪烁眼光杀人到政治口号铺天盖地,从苏联和东欧电影一统天下,到西风登陆,好莱坞影片刷新记忆,国产电影一直处在尴尬的境地,全凭身后那一双巨手扶持着前进,如学步的婴儿,磕磕绊绊、步履蹒跚。这是中国电影必须经历的一个考验:在影视取代纸媒成为强势的文化载体之际,谁掌握着文化的风向标,谁就能在文化碰撞中导演一场压倒似的胜利结局。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对文化的一种认同,国家和民族间文化的差异被电影拉大,弱势文化的特征被电影成功隔离。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人逐渐认清了文化差异在电影表现中的重要性,掌握电影发展的主导权被当成迫切的任务和使命,而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电影被当成一种对抗偏见的武器,展开了与外来猛片的对决。文化的挺立和意识的苏醒,在接下来的一轮中国电影中展示了无比的锐气。确切地说,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的中国电影在不可避免地绕了个大弯儿之后又成功地拐回到大路上来,开始了通往春天的跋涉。 

于是我们看到,1998年初,冯小刚举起“贺岁片”的大旗,以一部新鲜出炉、嘎嘣脆的《甲方乙方》,大大刺激了中国电影观众的胃口,成功赢得3000万的票房,在长期低迷的中国电影市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挖掘到一桶成色十足的金子。自此,“商业”这个词汇被灌注入中国电影,并逐步发展成中国主流电影攻城掠地的重武器。 

尝到了甜头的冯小刚,便一路将带有鲜明商业烙印的贺岁片继续下去,直到《大腕》的横空出世,再次刷新了国人对商业电影的认知——原来电影也可以如此彻头彻尾、恬不知耻地商业下去。又惊又喜的电影人仿佛看到了契机,更分不清剧情与剧情内的剧情哪个是真的。 

商业,为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血液和生命力,引领它一路高歌猛进,抢占失去的票房,将西风的旗帜扯得支离破碎。把准了中国电影的脉,这群初尝快乐的探索者又开始寻求新的命题,在李安以一部带有中国武侠元素的《卧虎藏龙》打开国际市场之后,中国电影人又看到了一盏明灯。张艺谋是个最早的觉醒者,他看到了“江湖”在欧美人中的吸引力,于是将冷兵器时代的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纷纷从历史的仓库搬上银幕,再弄些湖光山色、丽人美色加以点缀,再次以商业大片的巨炮轰开了沉睡的中国电影之门。继之而来的《十面埋伏》、《无极》、《夜宴》纷纷粉墨登场,从蓝眼睛高鼻子的洋人到黑眼睛黄皮肤的国人,都大呼过瘾,大呼刺激,像是连打了几针鸡血,连着吃了几盆火烈的麻辣烫,视觉的G点被首次唤醒,高潮一阵紧似一阵。 

中国电影,从此走上一条对商业和武侠顶礼膜拜的路子,思想内涵究竟多深?不重要了,娱乐第一,炒作第一,天空普降雪花银为第一。“电影回归市场”,这一概念理清了中国电影业混乱无序的游戏规则,打造出一个日益健全的商业模式,消解了长期以来体制对电影的束缚,打破了那个长久且坚硬的枷锁。中国电影商业化,逐步淡化了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力,让电影回到娱乐本身,中国电影也因此获得了复苏和扩张的可能。 

在全民争享视觉盛宴的同时,还有一部分中国电影人在另一条路上默默地前行。他们不够商业,但绝对有想法,所谓另辟蹊径,这就是与商业片殊途同归的文艺片。从贾樟柯、王小帅、顾长卫到姜文、张元,这一批电影导演试图以更文艺的形式,去呼唤记忆,用平民化的视角,去历史的箱笼或生活的角落里捕捉那些容易被掩藏、被遗忘和被忽略的东西。这些影片,也许一度难以通过中国电影的审查制度,也许难以获得高的票房,但它们最终通过迂回的渠道,从国外找回了名利,并被国内观众认可和推崇。 

曾经默默无闻的贾樟柯,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地下电影”之旅,从《站台》、《小武》那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赢得了光环。张元,似乎一直是个另类,他拍摄的《妈妈》是中国第一部独立电影,《北京杂种》又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部摇滚影片。为此,他遭遇了十年禁拍的命运,2003年,《绿茶》获得空前成功,才使一直不为国内观众熟知的张元走向台前。
 
相比之下,顾长卫属于循规蹈矩的那一类,他以一部《孔雀》成功地实现了由摄影师到导演的转型,虽然《孔雀》开屏并没有预想中那么光彩灿烂。王小帅凭借一部《十七岁的单车》捧回柏林电影节的银熊奖,2005年又以《青红》在戛纳电影节上赢得了殊荣。 

再说姜文,他所执导的所有电影,至今评价最高的仍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而年前上市的《太阳照常升起》虽然画面更灿烂、情绪更热烈、噱头更多更足,却难逃商业炒作的嫌疑。今日的观众,已不是那么好哄,他们已学会从电影视觉元素中过滤那些浮华的东西,防止对眼睛的欺骗。 

回顾这些近年的影片,总让观众觉得心有不满,毕竟,还有很多观众在回味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一批作品,比如老谋子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些早期作品与后期的商业巨片之间存在的差异,事实上正是意识形态转换的结果。这也充分说明,张艺谋是个聪明人,能跟潮流,其他的一些电影人也是一样,他们认识到个人无法左右市场,文艺观众毕竟只是一个小的群体。在商业无孔不入的时代,如何以一部影片卖座才是至高无上的真理。 

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电影市场仍不时涌现出一些朴实的、原生态的影片,像是一个大妈,在你耳边轻轻诉说着生活的无奈、辛酸或幸福。这种朴实的力量,始终在商业大片缝隙中谋求一席生存之地,打动着许许多多的人。没有炫目的光影和光怪陆离的画面,只有诚恳、朴实和真挚的情感、情绪,这些电影作品属于小众。去年金鸡奖获奖作品《香巴拉信使》《天狗》,以及早前的《可可西里》,则代表着另一种反思型的路线,以冷峻的眼光打量着世间存在的美好与丑恶。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目前的中国电影市场如火如荼的发展中,商业片与文艺片有着同等重要的席位。一部分在带领中国电影占领大好河山,一部分是在将中国电影推向一个认同自己文化、追寻文化之根的艺术殿堂。中国电影,始终要立足于中国文化之根,才能赢得观众,真正实现走向世界,这也是去年《集结号》、《色戒》、《投名状》等影片在悄悄践行的理念。 

在群雄逐鹿的这一场电影混战之中,各种门派、各类技法、各式兵刃纷纷亮相,我们可以看到,有一部分急功近利的电影人因为急切地谋求商业票房,采取了一种卑劣的手段,利用中国电影分级制度尚未建立和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的漏洞,刻意在拍摄中制造一些焦点,然后大力进行商业炒作,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从《色戒》的床戏,到《苹果》的露点,去年的电影市场显示出“很黄很暴力”的取向。用一位观众的话说:露点不可恶,猛炒露点才可恶。 

为什么要猛炒露点?因为观众想看露点。回顾近十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市场起着主要的导向作用。那么,我们的电影市场在哪里呢?除了院线和正规渠道发行的碟市,盗版市场和网络是另一个强大的力量。盗版业及走私业的繁荣,使大量国外影片未经体制审查就进入中国电影观众的视线。而网络的普及和网络影视的繁荣,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中国电影人。他们开始有了紧迫感,开始追求进步。对于囊中羞涩的中国电影观众来说,这自然是乐在其中,毕竟,花钱去影院目前还只是少数中国电影观众的习惯。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   访问次数:4829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