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刊物
45 《居易国际》001期 /IMG/BookImg/1.jpg 主办: 
居易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顾问:赵宏延      
主编:刘建永   
执行主编:高利锋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8号汇宾大厦  
电话:      
邮编:100101   
网址:www.joyi.cn   
E-mail:neikan@joyi.cn
 
《居易国际》001期
主办: 
居易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顾问:赵宏延      
主编:刘建永   
执行主编:高利锋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8号汇宾大厦  
电话:      
邮编:100101   
网址:www.joyi.cn   
E-mail:neikan@joyi.cn
电子期刊下载:
期刊搜索:
我要订阅 内刊调查
 
快速导航
人类居住梦想的演进史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 

 

文/孟醒

    孟醒,曾用笔名青铜。有小说四十余篇,诗歌、随笔、报告文学等数十万字发表,作品多次获奖,并被选入多种选集。

    曾任《名人传记》下半月编辑主任、《目标生活》编辑主任,从事过地产、影视等行业。现为国内多家地产、美食类杂志特约撰稿。

人类的居住梦想发端于远古时期——当一群猴子学会了直立行走,掌握了利用火和生产工具的本领,就梦想能有一个固定的居所,用来藏身。这个居所被要求具备以下功能:能够挡风遮雨、抵御猛兽蛇虫侵袭。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极其原始的条件下,符合这种条件的居所只有天然洞穴。

    《易•系辞》载:“上古穴居而野处。”自然造化之奇功,形成无数天然洞穴,为远古人类提供了最为原始的居所,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以及各地发现的远古人类遗址即可得到证实。但居住在洞穴内的远古人类始终没有停止其居住梦想的延伸——到氏族社会时期,他们发明了人工地穴,将鱼骨、兽皮或柴草搭建在洞穴上形成窝棚,这便是最早的房屋雏形。这种地穴的出现,使人类不再依赖自然洞穴,可以在北方广袤的大平原上自由迁徙,追寻更肥美的水草和猎物,所谓“逐水而居”。

    大约在母系氏族后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地面房屋建筑也相继出现,形成了半穴居的居住形态——人们在地面挖掘浅浅的穴基,植入篱笆,再糊上泥,形成密不透风的圆柱形房屋,其形状类似今日的蒙古包。制陶技术发明后,甚至有人别出心裁,将糊过泥的房屋整体炼制成陶屋。再往后,又出现了长方形的木结构房屋,这种房屋格局成为中国人沿用至今的基本房屋造型。

    同一时期的地球各处,人类的居住梦想是几乎同步的,但不管是穴居还是树居,也不管是石头房屋或土坯房屋,都仅限于居住的基本功能:挡风遮雨,抵御外敌。

    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类会思考,有梦想。对于居住,人类一直没有停止梦想,在解决了基本的藏身、保暖、防卫问题之后,人类开始追求建筑形态的美感、居住环境的舒适和健康以及情调的优雅,对风、阳光、流水、林木、花草的需求成为显而易见的造屋原则,古代堪舆术,即今天的风水学也逐步建立起来。

    总体看来,人类居住梦想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由阴湿易坍塌的地穴到干燥坚固的地面高台式建筑,由树居到飞檐吊角、独具形态美感的干阑式建筑,或者因地制宜、别具特色的带有下沉式天井的低坑式窑洞,以及西方的石头城堡,这些建筑逐步从实用化的功能性演进到居住与艺术的融合。

    作为居住的实体,房屋建筑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形成了以庭院为基本单元的民居形态,如三合院、四合院以及楼堂馆所、宫室园林等,虽然根据地方特色的不同,中国民居可分为九种之多,但它们无不是以庭院为基本单元去结构建筑群体,在中国北方,民居的主体建筑多是横长方形住宅,中间为明间,即“客厅”,左右对称,称为厢房。周围以院墙或房屋围合成庭院。这种形态在南方称为天井,只是略为狭窄。

    长期以来,中国人的居住仅限于地面起平屋,早期出现的楼、阁、台、阙、塔等多层建筑多不是居住所用,而是用来祭祀、观景等,如商纣王营造鹿台以接天神。大约是宋时,楼才被用于居住,古典小说中的小姐常常住在绣楼上,这里的绣楼就是多层建筑。这或可说明,人类的居住梦想是向上的。古巴比伦人营建空中花园,也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欲望使然。

    然而,时至今日,人们纷纷由平房搬进楼房,却不得不说是人类居住形态的一个倒退——由于人口繁衍的加快,在人口稠密、寸土寸金的城市,传统的庭院式居所已不能解决大量人口的居住需求,建造房屋时便不得不向空中发展,呈现出一个立体化的空间结构。大约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住惯了平房的人们还都梦想着住上楼房,但到今天,人们的居住理想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转而追求起传统的庭院来,想要回到平地上去生活。

    归根结底,人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就成为人最本源的理想化生存状态。但城市在日益扩张,除了极少数“先富起来的”那一个群体能够住上郊区的别墅,大多老百姓只能居住在空中,过着不接地气的日子。于是,对外环境,也即大环境的需求就成为了理想——城市的绿地、公园;小区的山水、园林,都是用以平衡理想的东西。古代堪舆将城市穴场称为“胎息”,意即大地母亲的胎盘,城市里的人们通过山系、水体及风道等与大地母亲的胎盘相通,这些山系、水体、风道以及生态化的绿地、园林的营建便成为当务之急。所以,近年聪明的开发商都学会了人性化的设计,在自己开发的小区内精心营造自然环境,哪怕是不伦不类,也显得弥足珍贵。毕竟,筒子楼热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在现代人中国人眼里,居住理想事实上是一种被压抑、扭曲了的理想,就像明知吃不到天鹅肉,就逮只野鸡聊以慰藉。今天的城市里,居住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生活的幸福指数,从住宅的角度上讲,一个负责任的营建者负有很多社会责任,在规划、设计和居住形态的组织上,是否能做到对社区生活的引导、对邻里关系的梳理、对人性的回归的呼应?这取决于开发商的眼光,以及其对人类居住理想的理解程度。比方说,大批量开发小户型是为了解决土地危机、适应市场需求的必然趋势,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小户型的营建者为了充分利用地块、达到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了以上种种因素,用钢筋水泥在城市里堆砌起大批的鸽子笼,这种建筑垃圾纵然一时卖得火爆,但终将在日益成熟化的市场中惨遭淘汰。如果能够在小户型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采光、通风和使用方便、合理利用等因素,则会使购房者入住后的居住理想得到最大化的满足,如此,表面看牺牲了开发商的部分利益,但在市场整体收益中将是一个完胜之局。


上一页 下一页 回目录   访问次数:5779 关闭本页